近日,CPC课题组博士后田鑫在Applied Catalysis B: Environmenta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“Ce-modified SrFeO3-δ for ethan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coupled with CO2 splitting via a chemical looping scheme”的研究论文(DOI: 10.1016/j.apcatb.2021.120894),赵海波教授为通讯作者。文章研究了基于化学链循环实现乙烷和CO2协同高值利用的过程。研究人员采用经Ce修饰的SrFeO3-δ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载氧体,验证了化学链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耦合CO2还原制CO的可行性,并且在数十次循环氧化还原中得到了稳定的乙烯收率和CO产率。同时,基于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,深入解析了Ce修饰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氧化剂(CO2或O2)再生对载氧体氧化脱氢选择性影响的内在原理,为定向设计适合于该过程的高效载氧体颗粒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。
本文采用Ce修饰的SrFeO3-δ载氧体实现了基于化学链循环的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和CO2还原制CO过程。在39次循环乙烷氧化脱氢和CO2还原反应中,0.2Ce/SrFeO3载氧体得到了两倍于乙烷热裂解过程的乙烯收率,同时在CO2还原步骤中的瞬时CO2转化率最高达69.4%。采用CO2而非O2对载氧体进行氧化再生可显著提高其乙烯选择性,且对载氧体的反应活性影响不大。XPS分析显示,适量Ce的引入可通过改变SrFeO3-δ基材颗粒近表面Fe2+/(Fe3++Fe4+)的比例以及活性氧物种的含量以提高其反应活性。DFT计算结果表明,Ce修饰可降低SrFeO3-δ基材的表面氧空位形成能,同时CO2再生相比O2再生的载氧体颗粒具有更高的晶格氧扩散阻力,这些计算结果为不同载氧体反应特性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。